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沭阳童子戏起源于唐朝,由古老的汉族祭祀舞蹈演变,以“开坛驱鬼”的形式流传到民间,现已发展为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传统戏剧。自在沭阳诞生以来,一直发展于沭阳,鼎盛于沭阳,并曾流行于淮安市、宿迁市、连云港市,至今有上千年历史,目前在该县钱集镇、胡集镇、塘沟镇、韩山镇、西圩乡、湖东镇、十字街道等地得到传承。 沭阳,古属楚地。春秋时期的楚地,盛行古老的巫文化,童子戏是沭阳人民在祭祀活动中驱逐疫鬼的一种形式,它地域性强,其祭祀驱逐疫鬼的色彩浓重,并洋溢着浓郁的远古气息。 童子戏的演出,分开坛、献猪、请王、安坐、出关、拉马、申文、发表、送圣等十个关目(即烧猪),开坛时,由族中长辈主持,献上猪头或面猪,恭请祖宗之灵,艺人“走倒8字”园场,以示引出亡灵安坐。了愿时,先在房内挂玉皇大帝画像,立唐明皇牌位,艺人开始演唱折子戏,此意在娱神,请其保佑,灭灾免祸,合家平安,以后的“过关、拉马、生文、发表、送圣”,再是祭祀祝愿的仪式。此仪式后,开始搭起戏台,化妆演出。 童子戏艺人除具备戏曲表演基本功外,还必须具有剪纸、扎花、绘画、书法、雕塑等艺术技巧。在铺坛的祭祀仪式中,第一个项目就是剪纸做幡,用白纸红边做成荷叶状的头,长方形的体,尾端还有五色飘带。扎花艺术多用于纸人纸马、五牲六畜、奇花异草、楼台厢房等。“生文”“发表”用的是绘画和书法艺术。雕塑艺术多用于剔寿桃、寿果以及庙中泥胎神像之类。 童子戏唱腔独特,丰富多彩。含有牛歌、夯歌成份,乡土气息浓厚。高亢激昂,口语化强,易懂易学,便于普及。童子戏大都是教人行善的曲目,即使是表演一些开坛驱鬼的戏,也还是宣传为人要积善行德,深受当地人们的欢迎。
|